夭夭直播官方版-夭夭直播免费版app下载-夭夭直播永久免费版下载

試管之家»服務機構»洛杉磯胖爸爸»公司新聞

移民美國是什么滋味?一位華裔女演員的真實故事

發(fā)表于2021-06-28 15:09:03 147 0
對我來說,做一個亞裔美國人意味著你將不斷游走在兩個世界中,你將永遠被夾在兩者之間,卻永遠不完全屬于任一邊。
我出生在中國東北一個中等規(guī)模的城市。小時候我的父母經(jīng)常在外工作,是外婆把我養(yǎng)大,她和我?guī)缀跣斡安浑x。外婆說,我小時候很懶,很愛吃,而且酷愛讀書。我還記得有一次媽媽帶我去看牙醫(yī)(我非常害怕牙醫(yī),現(xiàn)在也一樣),她不得不答應看完后帶我去買書,這才收買了我。
我7歲那年,爸爸已經(jīng)在國外生活了好幾年,他帶著我和媽媽一起住到了美國費城的郊區(qū)。在那個年紀,我對美國真的不太了解,但我知道這是個令人興奮的國度,那時候幾乎我所有的朋友都想來美國。
初到美國的時候,我常常被人欺負。我不會說英語,學校里其他的同學經(jīng)常借此來捉弄我?,F(xiàn)在我已經(jīng)記不大清這些了,但外婆說,來美國的頭兩年我經(jīng)常給她打電話,哭訴著說我想回中國。
兩年后,我不再給外婆打電話了。我們也搬到了另一個學區(qū)(三年級時)。由于在我以前的學校,大多數(shù)同學不會用英語說我的姓,因此我給自己換了一個大眾化的美國名字。那時候,我看了很多青少年書籍。我的英語已經(jīng)不再需要幫助,因此我終于可以不再把英語當成一門語言課程來學習。從那時起,我開始覺得自己有些“美國化”。
現(xiàn)在回想起來,那時的我就像被丟進了一個海里,只有兩個選擇:學會游泳,或者被溺死。我可以選擇適應美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,或是死死守住我身上的中國傳統(tǒng),被美國的新生活排除在外。最終我選擇了前者,因為這是兩者之中較為容易的。
我的父母都不怎么喜歡過節(jié)。成長的過程中,我們家從來沒有慶祝過任何節(jié)日,沒有中國的,也沒有美國的。中秋節(jié)我們偶爾會吃吃月餅,但也僅此而已。當朋友們都去走親訪友地慶祝感恩節(jié)、圣誕節(jié)時,我只有對著電腦,度過一整個星期的假期。我在這里沒有親戚,也沒有其他的家人來一起度過假期。為此我曾經(jīng)憎恨過我的父母。但我的父母歷盡了千辛萬苦才有了今天,而且我知道,假期對他們而言并不意味著什么,你沒有辦法讓他們?yōu)橹d奮起來。
從小學、初中、到高中,我上了好幾年的中文學校。這兒的課程每周一次(星期六或者是星期天),一些海外中國家長為了讓他們的孩子保留祖先留下的語言,送他們來這里。我是在中國出生的,因此我覺得自己的中文比班上許多同學要好,他們大多數(shù)都出生在美國。然而最大的問題是,這些學校的學生平時根本不用中文交流。我每個星期天都會去中文學校,在那里用英語和同學們交流,然后聽老師講著一些自己并不感興趣,也并不適用的古詩詞。我還記得我哭著求我的父母不要讓我再上中文學校了。他們先是不同意,后來經(jīng)過我多次抗議,才逐漸讓步。
高中階段,我總是試圖將自己和其他亞裔美國人區(qū)分開來,我自稱是一個“香蕉人”(外表黃皮膚,里面卻像白種人),并且以此為傲。
此外,我總是更加偏愛文學和藝術,高中階段我大多數(shù)時間都花在各種劇團里,我也常常是那兒唯一的一個亞裔。我很自豪我和其他的亞裔孩子不一樣,他們都一門心思地想去當醫(yī)生、工程師,或者是進駐華爾街。我覺得自己是一個藝術家,我也絕不會讓自己成為一個我眼里“沒頭腦的”亞洲人。
上大學的前一年,作為高中畢業(yè)的禮物,我回了一次國。記得那次我走進一個書店(我最喜歡去的地方之一),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竟不能完整地讀完一本書。我甚至都認不出那些書的標題。就是在那一刻,我心里像被刺中一般,感到后悔和內疚。我想起從前我總是拿起一本書,如饑似渴地讀著(感覺就像狼吞虎咽吃下一個包子一般),連我的幼兒園老師都叫我“書蟲”——一個書不離手的小孩。現(xiàn)在我依然是一個“書蟲”,只是我看的書從中文變成了英文。我無法擺脫這種“失去了重要的東西”的感受,因此我開始自學中文。可是一進入大學,我開始忙了起來,也完全停止了自學。
臨近大學畢業(yè),我變得非常努力,一心想做一個專業(yè)演員。我在紐約有了一個經(jīng)紀人,已經(jīng)開始慢慢上路了。但令我震驚的是,我常常接到通告,要我去演一個說普通話的角色,或者是他們眼中的“亞洲人”。在劇本中,對角色的標注通常都會直截了當?shù)攸c出他們的要求——白人或是少數(shù)族裔(他們還會特定指出要求哪一族裔)。
這么多年來,我盡了我最大的努力去融入這個社會。我和其他的美國人一樣,說一口流利的不帶口音的英語,能用英語寫出長篇大論的論文,還能同其他來面試的演員一樣表演出莎士比亞的獨白。人們說,美國是一個自由的國度。如果真是這樣,那為什么在我想要從事的這個行業(yè)中,種族決定著我最終是否能得到這個角色?我看著我的亞裔朋友們在醫(yī)藥、商業(yè)以及任意其他領域的表現(xiàn),覺得自己就像被搶劫了一般。我的父母十分努力地工作,就是為了讓我在美國能得到良好的教育。是的,在這一行中,也有很多成功的亞裔榜樣(越來越多的亞裔面孔出現(xiàn)在電影和電視劇中,然而這只是一個新的進步,許多主要角色仍讓不會讓亞裔來演)。這只是我的身份認同危機的開始。
我開始策劃回到中國,并開始幻想自己回到中國后作為“主流”人群的感覺。沒有人會問我從哪里來,因為我和他們長得一樣。我將不再是少數(shù)群體,因為種族的原因而被某一角色拒之門外。在我的意識里,我的身份已經(jīng)被徹底轉換過來。過去15年中作為一個美國人的經(jīng)歷已經(jīng)被完全抹去,我又能重新做回一個中國人了,我又可以像7歲時那樣,輕輕松松地融入這個社會。
我真是大錯特錯?,F(xiàn)在我已經(jīng)回到了中國,然而幾乎每天我都能碰到一些事情,提醒我自己是多么的“美國化”:中國人不用烘干機來烘干衣服,我不得不把衣服晾在陽臺上;中國人不付小費,餐館里也幾乎沒有人為你服務。如果這是在美國,很多中國的餐廳在Yelp上估計只能得到一顆星,因為服務員的態(tài)度傲慢無禮。想要上公共廁所?好吧,那就請你自帶廁紙,不然你可能會運氣不佳。
再有就是語言。在美國待了這么多年,我在成長過程中從未接觸過現(xiàn)*的中國俚語和詞匯。結果就是,我雖然確信自己的中文很流利,但卻無法教會我的叔叔上網(wǎng),因為我不知道m(xù)odem(調制解調器)、server(服務器)、web browser(瀏覽器)這些詞用中文怎么說,在我離開中國時這些東西可能都還沒有。此外,我偶爾還會口吃,因為我腦子里需要把想說的話從英文翻成中文,而又找不到合適的中文詞匯來表達。我記得以前我不會說除了中文以外的任何語言,這真是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復雜的情感。
在美國,我從不覺得這里有多么特別。我不覺得用烘干機是件很特別的事,我不覺得有微波爐是一種奢侈(在中國很多貧窮的地方仍然沒有微波爐),過馬路時我也不用擔心隨時會被車子碾過。我不會覺得依照自己的興趣,而非經(jīng)濟價值來選擇一門大學專業(yè)是件多么離譜的事?,F(xiàn)在我身在亞洲,我從未覺得自己這么“美國化”過。然而,在美國,又總有一些東西提醒著你,你并不是一個完全的美國人(至少不是典型的美國人)。
我徹底困惑了。當我在中國碰到一個美國人,我會異常興奮;而在美國,看到其他的亞洲人,我又會有一種安全感,因為他們、或者他們的父母興許也會有同樣移民美國的經(jīng)歷。以上兩種情況,都是一種找到認同的感覺。
也許我應停止尋找那種完全“歸屬”于某一邊的感覺。也許我屬于中間地帶:永遠享受同時身處兩個世界的特權,但又不完全屬于任一邊。
作者:華裔女演員陳思穎(Siying Chen,音譯)
快速回復 快速發(fā)帖 返回列表
微信 QQ好友 QQ空間 新浪微博 豆瓣 更多平臺